大学生怎样走出心理困惑和成长烦恼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9-02   浏览次数: 973

 

伴随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凸显,因心理问题而导致行为偏差时有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如何疏导,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前不久有媒体进行一项关于高校流行语的调查,结果“郁闷”一词以55%得票率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像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大四学生则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郁闷”“纠结”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大学生心理世界。

  新的环境,如何与人相处

来学校几个月了,我和班上一些同学还没说过一句话。 ”今年9月入学的合肥某高校新生小李感到孤独。小李说她们寝室4个女孩子来自不同城市,兴趣各不相同,入学后室友们都参加了学校社团。小李却什么社团都没有参加。平时在寝室里,大家交流社团活动时她总是插不上话。渐渐地,小李开始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去食堂,回到寝室也是一言不发,她觉得受到同学的孤立,孤独感越发加强,不得不求助心理辅导老师。

心理教育辅导中心的蒋老师积极鼓励小李主动和同学交流,同时还通过小型的素质拓展活动和小游戏,让小李和同学们在笑声中相互熟悉、敞开心扉。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全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课题组新近发布的《青少年现代人格、心理和性健康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有六成大学生觉得孤独,对人际交往缺乏安全感、对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的比例均有50%,且有30%左右的人与父母沟通存在问题。

如何同异性交往?不少大学生尤其是女生为此而苦恼。班级心理委员小郑已有两年工作经验,她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女同学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认为有爱就有一切,一旦失恋,又不能理智面对分手,甚至酿成伤害自身或他人的惨剧。

针对大学生孤独心理和人际交往困惑,我省不少高校都建立起校、院系、班级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成立心理教育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日常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辅导。

【专家观点】安徽大学的心理辅导老师施玉琴认为,一方面,大学新生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从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给人际关系带来消极影响。因此,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一些技巧。

“冷门”专业,为前景担忧

“能否找到工作一点没底,每天除了上线玩玩网游,干别的事都没劲。 ”小张是省城某高校历史系的一名大四学生,身边不少人都在为考研或者找工作而忙碌,他却选择在网游世界里消磨时光。 “因为个人兴趣选择了现在的专业,入学后却感觉很冷门,也曾试着联系过一些单位,都是杳无音信。 ”面临就业选择,小张很是担忧,“连我的父母现在也跟着揪心,现在就业压力一年比一年大,就算考研也最终解决不了问题……”

学业和就业的矛盾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忧虑的另一大因素。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同学像小张这样因学业和就业矛盾而导致学习动机不强,加上学习方法不当,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严重的还会影响自信心,产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他们或消沉、苦闷、抑郁,或耽于玩乐、放纵,发泄不满,以此来麻痹心灵,甚至滋生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问题。

对此,省内多所高校通过开办“心理沙龙”、“心理讲堂”等形式多样的讲座,由心理专家和职业规划师为大学生们现场支招,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掌握正确、科学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方法,提高职业规划和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实习和就业渠道,缓解心理压力。

【专家观点】中科大心理教育中心负责人孔燕教授认为,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更多学生面临的是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当以教育和预防为主,并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

贫富差距,怎样面对

“贫困让我很自卑,低人一截,不敢和别人交流,有时同学要我一起出去吃饭,去吧,自己没有那么多钱,不去又觉得不合适,怕别人说自己‘小家子气’,这样的尴尬时刻还有很多。”来自泗县农村的大学生小许承认,虽然属于贫困生,但由于要面子,有时不得不用助学金来请客。

“虽然我是农村贫困生,但我不甘心吃穿用的比别人差。 ”在省城一所高校的男生寝室,小陈给记者展示了刚刚购买的苹果手机,为此他花掉了整整一个学期做家教的积蓄,为了省钱,小陈几乎每天只吃一顿饭,就是啃馒头和咸菜,“为了赚钱,我在寝室楼前发传单,对面寝室一些学生常用鄙视的眼光看我,还冷嘲热讽的,现在想起来真的很不是滋味。 ”

省城一所高校今年对入学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测,结果表明,不少农村学生心理状况存在隐患,出现较多自卑、人际交往退缩等情况。家庭贫困以及城乡差别正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卑与自尊的矛盾是一些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因为贫困,他们有着比他人更强烈的自尊。有的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顾影自怜;有的则“打肿脸充胖子”,用辛苦挣来的钱或者助学金装饰脸面,走向另一个极端。

对贫困生的救助,高校一方面通过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帮困基金等解决其实际困难,排除心理负担和忧虑,另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及人格修养等知识的学习,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金钱观和价值观,让贫困生转“消极观念”为“积极观念”,将贫困化为一种动力,奋发图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专家观点】合工大学工部副部长李永山认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针对当前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学校、社会都应当进一步培养以人为本、友爱互助的社会氛围,形成学校、社会、家庭、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文化氛围。

终审人: 教科院